2025年 05期
海上衰竭气藏自降解暂堵型修井液研究与应用
耿学礼;任强;杨凯;王巧智;杨可三;周文远;针对海上某衰竭气藏井大修作业易漏失,孔喉易堵塞,缺乏有效的修井暂堵措施的问题,通过自降解降滤失剂和增黏剂开发、黏度与漏失量适配性优化、暂堵剂粒径优化等方式制备了一种暂堵型储保修井液,并开展了模拟修井全过程的实验评价。结果表明,暂堵后漏失量降低86.7%以上,液体返排率达到71.3%(1 d)和83.4%(5 d)以上,产能自然恢复率达到82.2%(1 d)和88.4%(5 d)以上,解堵后产能恢复率达到94.96%以上。现场施工时静漏失0.1 m3/h,循环漏失0.4 m3/h,实现了良好的暂堵效果。修井解堵后24 h内产气量恢复至36 000 m3/d,25 d后产气量基本恢复,表现出良好的暂堵和储保效果。
超疏水功能支撑剂制备及其在海上低渗油田的应用
曹砚锋;陈维余;王黎;耿学礼;江锚;郑晓斌;针对海上低渗油田压裂后边底水、注入水、邻层水产出问题,采用“一锅法”热涂覆工艺制备了一种超疏水控水功能支撑剂,对其疏水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疏水功能支撑剂表面具有微-纳粗糙结构,水在超疏水控水功能支撑剂表面的静态接触角为152°,砂床阻水高度为10 cm,水油阻力比值大于5,油水同时通过支撑剂孔隙时出口含水率较常规支撑剂降低36.5%。现场应用后,含水率从77.6%降低至62.7%。
低初黏低分子聚合物堵剂的制备与评价
王秀云;陈立峰;张朔;顾小青;张硕;以低分子聚合物PM92为主剂,聚乙烯亚胺(PEI)为交联剂,氯化铵为助剂,构建了新型凝胶体系,通过黏度测试、成胶时间监测、可降解性及岩芯封堵实验分析,综合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在温度50℃、矿化度5 579.8 mg/L条件下,1%PM92+0.85%PEI+0.05%NH4Cl体系的成胶液初始黏度为9.8 mPa·s,成胶时间为96 h,在地层中可降解,岩芯封堵率大于90%。
海上油田耐高温高压聚酯类上浮剂制备与性能评价
文恒;丁秋炜;陈峥嵘;张宇;侯亚南;滕大勇;针对目前使用的上浮剂等缝高控制材料难以满足海上油田高温、高压的储层条件问题,通过合成酯类共聚物基底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性成型,开发了一种耐高温高压上浮剂,实验结果表明,上浮剂耐温可达200℃以上;1~3 mm以及20目的 2种上浮剂最优质量比为1∶2,可以满足19.9 MPa的封堵承压要求;采用海水基胍胶压裂液时,建议以0.06 m3/min排量泵注上浮剂,加注质量分数3%,注入后需停泵2~3次,各级颗粒混合注入即可。
水包水乳液聚合物凝胶在渤海L油田的应用
李晓伟;贾永康;张文喜;凌卿;韩文彬;郐婧文;渤海L油田因长期注水开发、注采强度大,水窜程度较高,常规的油包水乳液聚合物凝胶调剖措施试验,但普遍存在注入升压过快、注入量不足、影响地层能量的问题。针对常规油包水乳液聚合物在高矿化度水中形成大量1~20μm的悬浮油滴,在近井孔吼处产生贾敏效应,导致注入压力升高过快的问题,开展了水包水型乳液聚丙烯酰胺的筛选评价,并通过与酚醛类交联剂复配形成了新型乳液凝胶体系,新体系在注入水中溶解后外观透明,溶解时间30~40 min,成胶时间5~8 d,成胶黏度1 735~13 055 mPa·s,渤海L油田室内评价注入阻力系数相比原有体系降低了40%以上。在矿场应用中设计调剖液13 000 m3,顺利完成注入,措施后油井日增油最高达到39m3/d,累计增油8 927 m3。
镍改性HPMo/TiO2催化剂的制备和氧化脱硫性能
庄仕钊;朱广进;闫锋;孙岢欣;师阳;以磷钼酸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主要成分,合成多金属氧酸盐并将其负载在二氧化钛上,用过渡金属离子Ni对其进行了改性制得镍改性HPMo/TiO2催化剂。将该催化剂用于模拟油氧化萃取脱硫工艺,对该催化剂在镍改性前后的脱硫工艺条件进行考察,并通过FT-IR、XRD、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镍改性HPMo/TiO2催化剂可以对模拟油品中的大部分含硫化合物进行有效脱除,在用量0.3 g/kg、氧硫体积比为1∶1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0 min时,脱硫效果最好,脱硫率可达97.41%。
多级孔道UiO-66构筑及其在超高纯PMA合成中的催化机制
刘博闻;何安朕;曾源煦;谢有为;李碧红;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织构特征的UiO-66催化剂,通过XRD、SEM、NH_3-TPD、TG和N2吸附-脱附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应用于高纯度丙二醇甲醚乙酸酯(PMA)的非均相催化合成,对比了其在间歇和连续流工艺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UiO-66的孔结构和酸性等织构性能随其合成过程含水量增加而提升。HP-UiO-66-9介孔体积为0.38 cm3/g,微孔体积为0.27 cm3/g,总酸量为104.3μmol/g,织构特性最佳。该催化剂在长达200 h的连续反应中活性衰减率小于2%,PMA选择性大于99%,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纯化后产物酸值(KOH)(<0.01 mg/g)、金属离子含量(<1μg/L)及色谱纯度(>99.99%)全面达到半导体电子化学品SEMI标准要求。
胜利滨648井组聚胺活度平衡防塌钻井液技术
秦涛;周建民;王伟;刘伟;纪德罗;邱春阳;针对滨648井组井壁失稳及储层保护技术难题,构建聚胺活度平衡防塌钻井液体系。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聚胺活度平衡防塌钻井液体系抑制性好,封堵能力强;岩芯污染后渗透率恢复值达到90%以上。聚胺活度平衡防塌钻井液体系在滨648井组7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施工中井壁稳定,平均单井日产油在5 t以上,平均单口井成本降低8.36%,达到了井壁稳定、储层保护及降本增效的目的。
基于MSCR试验的SBS改性沥青高温性能评价
吴晓颖;么强;刘成;张东旭;采用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对不同掺量的SBS改性沥青在58、64、70℃下的蠕变恢复率(R)、不可恢复蠕变柔量(Jnr)及其应力敏感性指标(Rdi、Jnr-di)进行分析,并依据AASHTO M332-23标准对改性沥青高温性能分级。结果表明:随SBS掺量增加,改性沥青R增大,Jnr减小,当掺量不高于5%时,两者变化趋势更明显;改性沥青在低温、低应力条件下,R最大,Jnr最小,且随温度升高,SBS掺量变化对R与Jnr的影响逐渐显著;改性沥青的应力敏感性指标Rdi和Jnr-di随SBS掺量的增加分别呈减小和增大趋势,表明SBS掺量增多,会降低R应力敏感性,增强Jnr应力敏感性。伴随着SBS掺量的增加,改性沥青实现了从标准交通(S)到极端交通(E)的等级变化,高温性能逐渐增强。
PAC-P(AM-EA)杂化絮凝剂制备及表征分析
崔红梅;李凯欣;刘俏;王文沅;祝凤蕊;徐颖;以无机单体聚合氯化铝(PAC)为骨架,有机单体丙烯酰胺(AM)与疏水单体丙烯酸乙酯(EA)为自由基活性中心,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制备了PAC-P(AM-EA)疏水型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并利用模拟聚驱采油废水水样评价了其絮凝性能。优化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质量分数0.15%、m(EA)∶m(AM)∶m(PAC)=7∶20∶1.5、聚合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 h。在该条件下,所得产物特性黏度可达465.62 mL/g,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 281 832。PAC-P(AMEA)含有典型官能团、呈现三维网状结构,该絮凝剂在油水分离方面的性能优于传统聚丙烯酰胺、PAC和P(AMEA),具备显著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