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3期
堵漏凝胶WSP的制备及应用
王海斌;杨倩云;姜春丽;于雷;李文明;邱春阳;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丙烯酰胺、亚硫酸氢钠等为主要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合成了凝胶WSP。评价结果表明:凝胶WSP抗温性好,具有优良的水敏增稠和剪切增稠特性,遇水后1 min体积膨胀10倍,并随着剪切速度的提高黏度迅速升高;凝胶WSP黏弹性好,抗应变能力及抗冲稀滞留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可酸化性,能够有效滞留并封堵地下含水、裂缝及溶洞型漏层。凝胶WSP配合其他堵漏材料,形成的抗冲稀强滞留高效堵漏技术在华北JH55P4井进行了现场应用,解决了断缝体失返性漏失的难题。
改性呋喃树脂型固砂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杨航;徐国瑞;李玲玉;徐景亮;宋书渝;郐婧文;为解决海上油田日益严重的出砂问题,优选出一种改性呋喃树脂固砂剂,其配方组成为m(改性呋喃树脂)∶m(固化剂)∶m(活化剂)∶m(固结剂)=5∶8∶2∶0.3。评价了该固砂剂的固结性能、闪点及封堵性能,结果表明:该固砂剂的固化时间在72 h左右,抗压强度大于4.249 MPa,闪点温度可达79.8℃;固砂剂在水相条件下的封堵率为98.73%,油相条件下封堵率仅为12.36%。该固砂剂具有选择性封堵能力,可实现堵水不堵油的效果。
水基树脂乳液固砂体系的制备与评价
赵纪发;王道航;杜光焰;何禹羲;刘周旭;张艺芬;研制了一种对高矿化度地层水具有良好配伍性的水基树脂乳液型化学固砂体系。以乙烯基酯树脂和水为原料,以Gemini 1631为乳化剂,使用相反转法制备了水包油(O/W)及油包水(W/O)两种类型乳液。结果表明,水包油乳液组成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0.7%,油相质量分数为45%;油包水乳液组成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油相质量分数为80%。确定了固化剂过氧化苯甲酰质量分数为1.0%,固化温度为60℃,固化时间3~4 h;砂芯的单轴抗压强度均能达到8 MPa以上,渗透率能达到250×10-3μm~2以上;乳液稳定性好,对矿化度200 g/L的盐水和现场地层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
海上中低渗油藏高效纳米驱油体系性能评价与矿场试验
李胜胜;冯青;李啸南;宋学玲;柏溢;陈哲永;为适应海上中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求,以生物酶、自生活化剂与改性纳米银为主要原料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驱油体系,评价了体系粒径、界面张力性能、润湿性能及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纳米驱油体系的粒径分布主要在20~60 nm;当纳米驱油体系质量浓度达到1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达到6.7×10-3 mN/m,界面活性良好;纳米驱油体系可以将岩石润湿性从油湿改变成水湿,实现润湿反转;纳米驱油体系具有高波及效果、乳化作用和黏弹性作用。当纳米驱油体系质量浓度达到100 mg/L时,原油采收率在水驱效果上提高17.63%,明显优于表面活性剂与金属纳米流体。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纳米驱油技术的降水增油效果优于常规驱油技术,平均日增油量是采用常规驱油剂井的1.8倍,平均含水下降率为2.5倍,累增油量为2.8倍。
新型增黏微球的制备及其增黏机理研究
庞长廷;唐晓旭;李彦阅;宋鑫;吕金龙;苏程;针对“强注强采”开发条件下微球封堵强度不足及滞留能力差的问题,以白油、分散稳定剂作为油相,通过引入可分解交联剂、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等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现有微球体系为功能载体的耐温耐盐的新型增黏微球,探讨了其增黏机理。结果表明,常规用量5 000 mg/L条件下,在90℃,矿化度为34 124.2 mg/L的模拟地层水条件下老化,其水分散液黏度值高于100 mPa·s。结合透射电镜、核磁和红外测试结果分析,揭示了体系先通过表面强化的高分子交联单体与溶胀后的微球进行交联形成较大的团聚体,然后聚集体内部可分解交联剂断链释放增黏高分子的增黏机理。
新型水基稠油自分散降黏剂在蒸汽吞吐井辅助射流泵举升的应用
付云川;周文超;孙君;孙艳萍;侯岳;徐方雪;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按体积比1∶3复配,添加少量助剂、增效剂,在45℃、转速300 r/min条件下搅拌2 h,得到一种新型水基稠油自分散降黏剂。考察了该剂对特超稠油的降黏效果,结果表明:降黏剂对不同含水率稠油均有显著的降黏效果,在高含水条件下,质量分数低至0.15%时,降黏率大于95%。结合特超稠油蒸汽吞吐射流泵举升的生产特点,经优化药剂参数并设计配套应用工艺,现场应用6井次,日产液、日产油明显提高,累计增油超过1 900 m~3。
一种高固含量悬浮态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刘浩洋;张艳辉;魏子扬;徐浩;左清泉;吴清辉;针对普通乳液聚合物有效含量低、药剂需求量大、难以满足海上油田整体调驱需求的问题,采用乳化机将粒径小于50μm的速溶聚合物在不低于7 500 r/min的高速搅拌条件下使其溶于悬浮剂中,制得一种高固含量悬浮态聚合物。室内评价结果表明:高固含量悬浮态聚合物有效含量达到51.55%,高于普通乳液聚合物;与交联剂A、交联剂B组成的凝胶体系可在1~4 d成胶,成强强度可达(0.5~6.5)×10~4 mPa·s;同等成胶强度下,聚合物用量可比普通乳液聚合物减少1/2,高固含量悬浮态聚合物及其凝胶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性和驱油性。
调剖水驱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化学性质的影响
李刚;宋群华;牛东;构建了基于饱和度的油藏化学破坏模型。采用储层透气性测试与电子显微镜扫描揭示了通过多种化学反应,沉淀的矿物与材料可以很好地封堵储层孔喉以达到降低储层孔渗的目的。饱和指数模型揭示了多孔基质中因油藏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形成的几种类型的孔喉。模型特征表明,富含硫酸盐和碳酸盐的水注入油井会产生多种化学沉淀,而目前存在的加密井网开发又易将各个油田的不同渗透率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调整为同一标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的5个致密储层油田共15口油井调剖水驱效果表明,5个油田调剖水驱后渗透率一般破坏概率均值为38%,中等破坏概率为57%,认为油田储层均为中等破坏。
渤海油井聚合物压裂返排液处理工艺研究
张康;曲喜墨;鲍文辉;郭布民;赵健;潘江浩;申金伟;为使聚合物压裂返排液处理后达到海上平台回注要求,采用“两级Fe/C微电解氧化—两级絮凝沉降—过滤”组合工艺处理渤海某区块油井压裂返排液。结果表明,Fe/C电解氧化反应时间为30 min, pH值为6,反应温度为40℃,料液比为1∶1;絮凝剂PAC加量为0.3%,pH值为7.5,搅拌时间为10 min,处理后含油量由1 086.4 mg/L降至0.06 mg/L,粒径中值由156.09μm降至1.612μm,悬浮物含量由1 356.8 mg/L降至3 mg/L,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从210个/mL降为0,满足SY/T 5329—2012要求。
基于NIR光谱的原油中蜡含量快速分析方法
李琳皓;向宇;周奎;利用近红外(NIR)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中的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构建模型预测原油中的蜡含量。采集120组原油试样的NIR光谱数据,使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通过鲸鱼算法(WOA)进行特征筛选,采用网格搜索与交叉验证方法获得最优模型参数。对比不同数据预处理方法,使用一阶导数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交叉验证和预测集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89 7和0.927 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11 2和1.688 6。